安全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人民安康幸福的基石。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包括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安全管理工作,明确提出了安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教育部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强调要推进安全教育课程化体系化建设,加强安全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高校实验室在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培养人才和探索科学未知的使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等政策支持下,高校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也得到更新升级,在给高校实验室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夹杂着风险挑战。
虽然高校实验室涉及学科领域众多、研究内容和方法丰富多样、安全规范侧重各有不同,但是却表现出了很多共同的特征:如大学生(含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等实验人员是高校实验室的主体,实验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实验室使用频累,存放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化学实验室一般都存放种类繁多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等特性;部分实验要在高温、高压或者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条件下进行,部分实验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实验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极可能引发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但会对仪器设备造成损坏,甚至还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危害,使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都会遭受重大损失。纵观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绝大部分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但本质原因都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以及安全知识和技能不足。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安全意识的淡薄以及安全技能的缺乏往往还容易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类似的安全事故。例如,学生宿舍违章使用电器导致火灾、野外实习操作不规范导致受伤等,影响极为严重。因此,在高校学生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保障人身安全、维护校园安全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