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前苏联帮助下,掀起了一个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高潮。从前苏联搬、抄了单层工业厂房体系。该体系中的柱、吊车梁、人字形屋架和薄腹屋面梁、槽型屋面板、天沟板和槽,均采用预制生产,围护结构多为砖砌体。在这个年代构件的预制生产大多是在工程现场,且多为非预应力构件,技术水平不高,质量也不稳定。
1950s,新中国首次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的口号,当时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指构件的工业化生产。经过十年建设,我国国民经济不仅恢复、而且有了较大发展,也在此期间,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在清华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专门设立了混凝土制品构件本科专业。
1960s,工业建筑的主要构件已是工厂化集中生产,构件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预应力技术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不但节省了原材料,还提高了构件的性能。
1970s~1980s,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促成了我国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建筑、部分装配式混合建筑和构件预制生产,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达到了行业一个辉煌的峰值。但在构件类型和生产原理方面并没有重大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以高强钢丝和钢绞线为代表的高效预应力钢材,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生产中开始得到推广应用。
1990s,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部分)装配式建筑自身有许多问题,主要可用“热、裂、漏“来概括,和现浇结构相比,这些问题更显突出。于是现浇结构几乎全部替代了装配式结构。
现阶段装配式技术相比之前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概念的的进步
上世纪
认可接缝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刚度的影响,计算中有许多折减
强调全装配,尽量减少现场湿作业
通过强调墙体的规则布置实现结构的整体性能,建筑的多样化受到较大的限制,体型及立面单一化
仅适用于小开间的居住建筑
没有强调部品的工业化
现阶段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强调等同现浇混凝土,计算简图与现浇混凝土基本相同
强调预制与现浇相结合,更注重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能
在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结构构造,和饰面材料和质感的变化,实现建筑的多样。化,对建筑师的限制较少
同时适用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强调了部品的工业化
材料及施工机具的进步
上世纪
多层建筑采用少筋混凝土墙板 ,高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板
水平缝中受力钢筋的竖向连接主要依靠预留销键中的搭接焊
垂直缝中的水平钢筋的连接主要依靠销键和钢筋锚环,仅接缝处有少量现浇混凝土,无边缘构件的要求
接缝的界面为光滑面
楼板采用全预制大板
现阶段
全部要求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板
水平缝中受力钢筋的竖向连接主要依靠灌浆套筒
垂直缝中的水平钢筋的连接在采用销键和钢筋锚环的同时,根据抗震规范增加边缘构件的要求
接缝的界面为光滑面增加抗剪粗糙面的要求
楼板采用主要推荐采用带有桁架钢筋或砼肋的叠合楼板
实现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的进步
上世纪
手工业的设计技术;
工厂生产线上手工业的操作方式;
吊车最大吨位数小;
用工人数5000人-20余万平方米
现阶段
BIM技术的引进
工厂生产线上机器手和电脑自动控制程序的引进
吊车最大吨位数2000T-m
用工人数100人-20余万平方米